首页 相关资讯 内容详情
互联网+ 教育下,课堂怎么做?

17-09-20 17:55

——从翻转课堂之“术”看课程改革之“道

互联网+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开始做起了“翻转课堂”,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说得清楚。

“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是否真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还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什么?

就大部分现有“翻转课堂”来说,最耀眼的标志是学生在课堂是否使用了PAD(平板电脑)。在一些教学软件的支持下,师生在课堂上使用上平板电脑,似乎就具备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在很多课堂上,我们不难看见教师和学生因为“要使用PAD”而导致的如下情况:

1.课堂围绕PAD设计,而非PAD围绕课堂设计使用。

2.学生和教师因进行技术操作而耽误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课堂本末倒置。

3.平板电脑的学习方式变成对某一特定软件的使用,信息化改革被“偷梁换柱”。

4.我们并没有看见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而呈现出更佳的学术表现和能力提升。

5.微课程开发有误区,教师从课堂讲授变成了“走进电脑”讲授。

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这是否是真的翻转课堂?

我们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最好能看见“术”后面的“道”,能看见“技术”后面的“思维”。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资源的整合、利用,强调打破个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以多数的个体形成一个共生整体。将这中思维运用与教育改革中,就不仅仅是使用平板电脑或者制作微课这样简单。

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必须首先在以下三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 平板电脑作为移动学习端的工具性

所谓移动学习端的含义是其无量的资源和便捷的使用方式,可以扩展学习半径以及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移动学习端还有多种形式,比如手机,比如智能型手表,比如几年之后可能产生的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产品。PAD只是其中的一种。

“翻转课堂”的亮点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平板电脑,而在于将“移动学习端”概念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半径,甚至从某中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PAD作为移动学习端仅仅是一种工具,新工具的使用能够产生新的行为习惯,我们鼓励甚至要求学生使用这种新工具到底要做什么?

举例而言,在智能手机产生之前,老式的拨号手机给我们培养了一种通讯的习惯,当平板智能型手机出现的时候,培养我们产生了另外一种习惯,使我们对信息搜寻,过滤,使用,甚至包括阅读和社交习惯都与之前大相径庭。

有不少学校在使用过程中抱怨:“PAD其实不好用”。这是因为缺乏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而贸然将工具当作救命稻草: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如果要很好的使用移动学习端,需要具备何种学习习惯?第二个问题:新工具的使用,会培养学生何种新的习惯?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完全一致即:自主、合作和探究。当我们使用这样的一个移动学习端的时候,首要的前提是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更关键的我们将要通过这个工具的使用,激发和培养学生更强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产生更多、更新的东西。

就比如有人拿智能手机玩游戏耽误学习和工作,也有人拿智能手机搜寻信息进行学习。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若要使PAD作为移动学习端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而非仅仅专注于学生是否掌握PAD提供的知识本身。

第二 PAD和教材的关系

现有国家提供的教材和学生使用的pad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在很多课堂上,老师把教材的题目拍照出来,放在大屏幕上,学生也将书本的内容放于PAD上再进行学习。学生完全可以使用教材解决为什么一定要通过PAD?

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是两种不同的学习体验,既然我们通过不同的学习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为何用一种工具取代另一种?通过将教材电子化后,就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吗?就我观察而言,并非如此,甚至远远低于我们的期望。

现行教材与移动学习端的关系,我倾向于移动学习端(或者说现在使用的PAD)对教材进行补充。pad对教材进行补充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PAD的作用在于比教材有更多“库”的概念。它的容量是无限的,它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说,大家会把它归结为大数据,但是我对大数据的认识可能还不停留在这上面,我认为在学校里面采用的这种大数据,更多的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痕迹和教师教学痕迹形成的一种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方式和教师教学习惯、效益、思路等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数据留存。所以我刚才说的大数据,更多是数据后面的分析,而非容量。

第二个方面,PAD对教材进行补充在于它是一种交流设备,它打破了以往学生与学习资源交流的界限,它使通过材质的交流变得更为宽松,交互性更强。

比如师生之间的交互、生生之间的交互、校内和校外的交互。这样的一种交互式的东西,通过PAD这样的工具容易实现,但使用纸质教材就很难实现。

这种交互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如果在实践中不能实现此功能的话,这种材质的意义就被削弱了。

 第三 网络环境的延伸

大部分学校的翻转课堂,实际是使用一款软件(名字不提)。我们暂且不讨论此款软件本身的缺陷。学校如果想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做些探索就必须考虑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对pad的使用。培养学生搜取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信息化手段的提供,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面对信息的机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甚至连局域网都不提供,只将学生的学习囿于一款软件,进行习题练习,这种所谓信息化学习只是采用使用了不同的工具,而非进行了真正的学习。

要让“翻转课堂”在课程改革中起作用,甚至“建功立业”,我认为要从认知、做法、评价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整:

调整认知: 

将现有认知:“翻转课堂”就是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教学软件”调整为:“翻转课堂”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改变和重新树立三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师和生的关系,资源和人的关系。

1.新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流程,翻转课堂的流程,将“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关系,转变为“教为学服务”的关系。微课在移动学习端的使用,使学生除了书本外有另一种形式、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的资源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教为学服务”具体体现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课题,这样才可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2.教学关系的转变,带来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设计者”。这必须打破现行课堂中教师将知识点的讲解从课堂搬到了微课,之后在回到课堂重新讲的的“怪象”。只有明确教师作为“学习设计者”的定位,教师才会找到微课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3.要想将翻转课堂“做实、做真”,必须将资源和人的关系重新定位。传统课堂中,学习资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获得资源的渠道单一:听教师讲,获得的资源形式单一:教师的讲解。翻转课堂就是要突破这两个单一,实现“多元与丰富”。通过有软件支撑的PAD,学生可以从资源库获取资源,可以从教师的微课程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同学中获取资源,从网络中获取资源,资源获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能力锻炼的过程。

学生获取的资源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智能的学习者的多元资源,有的学生通过书本学习,有的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有的学生通过歌曲学习,更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和别人交流进行学习。

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教学资源是课本和教参,而今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用“课程”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可以为学生服务的资源,并通过多元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微课,可以是资源库,当然还可以是学生,让学生成为这种教学方式中的资源,绝对是明智的做法。
人利用资源,也成为资源,以多数的个体形成一个共生的整体,恰恰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调整做法

新事物产生后必定要伴随对其的研究,对现有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停留在“微课制作”层面。其实“微课制作层面”的支撑,是对教育和教学的认知,考验制作者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如果不处理好这三观,微课制作就是知识点的视频模版化呈现。失去了其先进意义。

调整后的做法:着重课程整合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教师进行学科内跨级段整合以及交叉学科的整合,进行主题教学尝试,尽量开放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资源和体验,鼓励学生形成多元、可视的学习成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

翻转课堂的魅力在于通过技术手段让学习随时发生,而非将教材作为电子化版本后的重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课题研究:

1.将学生学习小组通过技术手段从课上搬到课下。

2.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3.课程整合下的微课程开发

4.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微课程开发

5.将学生学习成果可视化、网络化。

调整评价

评价主导事物发展的方向。要让翻转课堂更健康的发展,不走弯路,不带错路,在新课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及时调整对翻转课堂的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评价,而是对翻转课堂和教师工作的评价:
1.从“是否使用工具”的评价调整为“工具是否改变了教和学的关系”?

使用PAD或者任何一款软件,或者呈现微课,并不代表课堂翻转,课堂真正的翻转是由教和学关系的改变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课堂中,是否实现“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

评价“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并非靠感觉,从任务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成果展示等方面都有迹可循,有章可依。“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就是评价的章法。教师的教学按照学生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才是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初衷。

3.微课制作从“替教材化”走向“丰教材化”,从“知识化”走向“主(专)题化”。

微课制作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转课堂的效度。微课制作的核心在于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通过可视化手段辅助学生实现思维建构。

处理好微课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群组学习处理教材内容则无需再浪费教师的精力制作关于知识点讲解的微课。不剥夺学生使用多种媒体学习的体验和经历。教师的微课制作应放在知识结构,思维拓展等方便,并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用微课将教材做厚、做多元、做有趣。

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方向,然而若不深入分析其所倡导的方向和内涵,很容易陷入“烧钱”的硬件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每位孩子配置平板电脑,安装智慧教室,没有条件的学校,若破译翻转课堂的密码,同样可以将课堂进行翻转,实现学生互联网下的学习,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互联网+代表的不仅仅是硬件,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具备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时,翻转课堂除了硬件以外,就没那么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