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关资讯 内容详情
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

17-06-15 10:02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空前挑战。一方面,信息化、国际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给教育带来严峻的外部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正面临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等瓶颈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亟待从整体上推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世界各国均从战略层面对未来教育作出了布局,并积极开展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厘清未来教育的变革路径,对推动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5月,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强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行业,传统的工业时代重点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革故鼎新,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未来教育生态,成为当今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未来教育面临的空前挑战

从世界形势来看,当今教育发展正面临国际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在同一时间点不断汇聚、相互交织,正在引发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加速了教育国际化,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使教育不再受限于国家边界和学校围墙,学习者可以足不出户学习全球最优质的课程。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交流持续加剧,使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先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步伐不断加快。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教育系统必须直面挑战,快速变革,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学习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教育智库组织21世纪学习联盟提出了“21世纪学习框架”,指出信息化时代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课程除了3R(读、写、算)之外,还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等。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体系难以支撑这一需要。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教育模式、理念、文化,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各环节全面变革,改变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

从教育自身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教育正面临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等瓶颈问题。尽管我们大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依然明显,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薄弱情况未能彻底改观,城市择校、学区房抢购等情况依然普遍;教育质量难以让社会满意,“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留学规模逐年递增,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缓慢,开放大学还在逐步发展中,学分银行未能广泛建立,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依然没有打通,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尚未形成。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正面临空前挑战,变革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变革教育模式、教育组织、教育生态、教育技术和教育文化等一系列要素,才能使未来教育逐步达成高位均衡,实现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

二、从多维视角勾勒未来教育发展轮廓

(一)历史的视角

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农耕时代的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教育形态是“学徒制”,生产方式主要是教师的手工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这个时代教育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而“这是一个充满模仿、解释和试误的不懈过程”,因此规模很小,效率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工具有了长足进步,进而重构了生产关系。以印刷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促使教育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从“学徒制”转向“班级授课制”,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应运而生。与农耕文明时代的教育相比,工业革命后的教育不再完全依赖教师,而是借助于机械动力实现了知识和文化的大规模高效传播,为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极大扩展了教育的时空边界,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成为可能,而这在之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使其开始向信息化教育的新形态迈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再造了一个空间——网络空间,这给传统三维物理空间又加了一个维度,有助于个性化、差异化人才培养。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生产关系还不能满足教育生产力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组织生产方式难以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使得教育系统的重组与再造已迫在眉睫。

(二)全球的视角

从全球视角看,联合国在2015年发布的仁川宣言中提出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绘了全球未来教育的图景,一方面强调终身学习,扩大民众受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另一方面关注提升教育的质量,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

在理论层面,各国纷纷加强对未来教育的战略布局。美国在2013年提出了连接教育计划,提出让高速网络连通学校和图书馆,使得所有师生能在教室内外随时获得数字化学习资源。2016年,美国进一步发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6),对信息化条件下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规划。日本提出了《教育振兴计划》,大幅增加对未来教育的经费投入。

在实践层面,各国积极开展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尝试。美国的密涅瓦大学打破了传统校园和班级的局限,以互联网教学结合小班探究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大学四年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和探索性游学活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的AltSchool以“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学习”为办学目标,以学校微型化、教学小班化、课程多样化和家校联系网络化为特点开展教学。在法国,Ecole 42学校甚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既不收取学费,又无入学要求,也没有教科书和专任教师,以学生自学、同侪互助和专题式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每年可训练一千名18至30岁的学生。

(三)技术的视角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边界,引发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显著变化。

云计算技术显著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使信息化服务越来越傻瓜化,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化服务,而无需从零开始建设。可以预见,在云计算的支撑下,一校一机房的现象将很快消失。

大数据技术能为教学模式创新、个性化资源推送、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分析以及教学管理的精确化提供重要支撑。教育大数据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资产,是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重要一环。

人工智能解决的是人脑的外延问题,使人脑的智力和人工智能可以协同作用。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技术为很多领域带来变化,甚至改变了部分行业业态。

三、未来教育发展的演进途径

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时代的规模化教育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等弊端日益显现,如何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是教育系统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未来教育一定是信息化、国际化、职业化、法制化、终身化的教育,是更加公平、更加人本的教育,而且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指出,未来教育应该在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教育课堂的革新和更加注重未来的教育方针等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变革。未来教育的演进途径主要体现在环境、方法、模式、工具、资源和评价的转变。

教育环境的转变。信息技术首先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是环境的变化,使教育空间拓展为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三空间的无缝整合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支持教育教学全过程。信息技术必将促进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其中所有教育资源得以联结,架起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台,并孕育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媒介和信息呈现方式,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吸收者,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和被动。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课堂得到广泛运用,倡导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小组式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通过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模式的转变。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各类移动终端,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采用全新的模式去组织教学,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教学工具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被加工成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以更直观精准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和材料活跃课堂氛围。另外,电脑、iPad、智能电子书等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也不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知识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教学资源的转变。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信息技术表现出众多优势,传统教育资源形式单一,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时空观念,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中,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间内,进而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信息技术进入数字化虚拟环境中学习变成可能。

学习评价的转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习评价从单一的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向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行为的评价转变。此外,新型学习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袋、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可靠、精准的评价方式。

四、总结

展望未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领教育模式、方法、工具、内容等一系列要素的全面创新与深刻变革,大力提升教育系统的内在品质,构建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新生态,应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只有通过变革教育体系的流程、结构乃至理念、文化,才能使未来教育最终实现均衡、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才能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转自《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宗凯,教授,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校长。